尊贤敬老——百里奚、蹇叔归秦为相
网上有关“尊贤敬老——百里奚、蹇叔归秦为相”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尊贤敬老——百里奚、蹇叔归秦为相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秦穆公求贤的过人之处,除了用人之长,不责其短而外,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不分地域、不分贵贱、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无论其人出身如何,年龄是大是小,关系是远是近,只要有真才实学,他都广为延揽,委以重任,而且从善如流,知错就改。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百里奚、蹇叔归秦的故事。
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名奚,是宛人。但也有人认为他是虞国的公族。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前,曾游历齐、周、虞、虢等国,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山川险阻知道的特别多,也非常熟悉,这就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战略准备了必要条件。
百里奚在虞国任大夫时,晋国的军队想借道于虞以伐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用辱亡齿寒的道理来劝谏虞君,虞君因为曾经接受过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军灭虢之后,在返回途中就顺便灭掉了虞国,虞君和百里奚都当了俘虏。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做陪嫁的媵送到了秦国。百里奚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便想逃到宛地,不料刚逃到楚国边境就被楚人抓住了,成了楚国的奴隶。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也有一个从不信任到信任的过程。据传,有一个叫做禽息的人,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但是秦穆公没有接纳禽息的建议。禽息觉得秦穆公不用百里奚是一大失误,所以,就在秦穆公外出的时候,挡在他的车前,说:我活着对秦国没有一点贡献,还不如死了的好。说着,就用头撞击车的护栏,一下子撞得头破血流,一命呜呼。秦穆公看见禽息以命进谏,觉得百里奚这个人肯定错不了,于是幡然悔悟,任用了百里奚。还有一种说法是,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就想用高价把他赎回来,又怕楚王发觉,不肯放人,就派人对楚国人说:我的媵臣百里奚在你们那儿,我愿意用五张羊皮把他换回来。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能重用您,听您的意见,所以虞国就灭亡了,这不是您的过失。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十分赏识他,就让他担任了相国,号称:五大夫,这时已是百里奚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老人了。
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出入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而且感动了百姓。在当时这确是难能可贵,赢得了时人的赞许和尊敬。据说听到百里奚去世的消息之后,秦国的民众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就连小孩子也不唱歌嬉闹了,正在舂米的人都举不起舂米的杵来了。
百里奚担任秦国的丞相之后,就把自己的好友蹇叔推荐给秦穆公,秦穆公立即派人带着金银财宝,到宋国把蹇叔请来,封为上大夫。蹇叔和百里奚共掌国政,为秦国的富强与成就霸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就是秦国以怨报德的泛舟之役。
秦穆公十三年的时候,晋国发生了旱灾,导致全国饥荒。这年冬天,晋惠公派了一位使臣来到秦国请求借粮,当时,报仇心切的丕豹等人都认为秦国应该趁着晋国国内发生粮荒的机会攻伐晋国,这样不但可以报仇,而且还可以得到晋国的土地。可是,百里奚却认为秦国不应该借天灾出兵进攻晋国,因为无论是战胜还是战败,受罪的都是晋国的民众,秦国也会因此而背上不义的恶名,得不偿失。他对秦穆公说:得罪您的是晋国的国君夷吾,晋国的老百姓有什么罪呢?公孙支也很支持百里奚的意见,认为灾荒和丰年,是交替出现的事,不可不借粮给晋国。秦穆公呢,沉吟半天,最终还是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借粮食运给晋国,据说秦国的粮船从雍都到绛络绎不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晋国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粮,都很感激秦穆公的恩德。
第二件事是劝阻秦穆公攻打郑国。秦穆公三十三年,秦穆公乘晋文公重耳去世的机会,企图插足中原。恰巧这时,有一个名叫杞子的人来对穆公说:我主管守卫郑国的城门,如果您出兵偷袭郑国,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您,秦国会一举成功。听了杞子的话,秦穆公跃跃欲试,但是他还想听听蹇叔的意见,希望蹇叔能够支持他。
可是,蹇叔却坚决不同意,而且提出四点理由坚决反对。蹇叔对秦穆公逐条分析说:一、秦国劳师远征,军队疲惫不堪,战斗力一定会下降,攻城一定不能取胜。二、秦军远行千里,根本就不可能保住秘密,敌人一定会听到消息,以逸待劳。三、如果这次不能取胜,那么秦国人民就会产生其他想法,国君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四、晋军一定会在崤那个地方伏击秦军。可是平时从谏如流的秦穆公这次却不听蹇叔的意见,让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偷袭郑国。结果呢?正如蹇叔所预料的那样,秦军在崤山那个地方被晋军截击,全军覆没,孟明视、白乙丙和西乞术三人被俘。后来经过晋君秦夫人的设计营救,这三人才被放回。事过之后,秦穆公反思失败的原因,对没有听从百里奚和蹇叔等人的谏言,深感懊悔,不但当面认错,而且更加敬重百里奚和蹇叔。
百里奚相秦期间,内外安缉,充实秦的国力,奠定了秦国称霸以及统一全国的基础,在春秋时期已很明显,为有识者所称道。秦霸西戎,与晋国抗衡,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都是秦穆公时期完成的,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结果,但与百里奚的相业也是分不开的。
所以后人评论赞颂秦穆公的功业,总是把他能够任用百里奚作为敬贤尚贤用贤的典范事例来印证。
谏逐客书的注释译文
首先,鬻(yù)是指卖;水流溪谷之间;古同“育”,养育。
出自于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明告鬻梅者。”及《左传·昭公十四年》:“鲋也鬻狱。”
翻译成卖的原因:这句话的意思是传说用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百里奚是被卖。
扩展资料典故故事:
百里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辱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
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
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边境的人抓获。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
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
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这时他已是70多岁的高龄。
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劳作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
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也以实际行为感动了百姓。在当时这确是难能可贵,赢得了时人的赞许和尊敬。到他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2)翻译文言文:1、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邹...
(1)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2)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穆公称霸的重臣。宛(yuān),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3)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百里奚对穆公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约有今河南东南部及所邻山东、江苏、安徽接界之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戴氏代宋。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4)求:一说作“来”。邳豹:晋国大夫邳郑之子,邳郑被晋惠公杀死后,邳豹投奔秦国,秦穆公任为大夫。公孙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游晋,后返秦任大夫。晋,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陕西翼城县西),约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春秋时,晋献公迁都于绛,亦称“翼”(今山西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晋景公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亦称“新绛”,兼并赤狄,疆域扩展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春秋后期,公室衰微,六卿强大。战国初,被执政的韩、赵、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369年,最后一位国君晋桓公被废为庶人,国灭祀绝。
(5)产:生,出生。
(6)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里的“二十”应当是约数。并,吞并。
(7)孝公:即秦孝公。商鞅:卫国公族,氏公孙,亦称公孙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称商君。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奠定秦国富强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被车裂身死。
(8)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殷,多,众多。
(9)魏:国名,始封君魏文侯,系晋国大夫毕万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韩景侯、赵烈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内政,成为强国。梁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因亦称”梁”。后国势衰败,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诱杀魏军主将公子昂,大败魏军。同年又与楚战,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10)惠王:即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于公元前325年称王。张仪,魏人,秦惠王时数次任秦相,鼓吹“连横”,游说各国诸侯事奉秦国,辅佐秦惠文君称王,封武信君。秦武王即位,入魏为相。于公元前310年去世。此句以下诸事,均为张仪之计,因为张仪曾经作为宰相,执掌秦国权柄,所以以下诸事均出于他的谋划。
(11)三川之地:指黄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韩宣王在此设三川郡。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取得韩三川全郡,重设三川郡。
(12)巴:国名,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战国中期建都于巴(今四川重庆节)。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攻灭巴国,在其地设置巴郡。“蜀”,国名,周武王时曾参加灭商的盟会,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区。战国中期建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灭蜀,在其地设置蜀郡。
(13)上郡:郡名,原为楚地,今陕西榆林。魏文侯时置,辖境有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县、延安市一带。公元前328年魏割上郡十五县给秦,前312年又将整个上郡献秦。秦国于公元前304年于此设置上郡。
(14)汉中:郡名,今陕西汉中。楚怀王时置,辖境有陕西东南和湖北西北的汉水流域。公元前312年,被秦将魏章领兵攻取,秦于此重置汉中郡。
(15)包:这里有并吞的意思。九夷:此指楚国境内西北部的少数部族,在今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区。
(16)鄢(yān):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春秋时楚惠王曾都于此。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纪南城。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17)成皋: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地势险要,是著名的军事重地。春秋时属郑国称虎牢,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属韩,公元前249年被秦军攻取。
(18)六国之从:六国合纵的同盟。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从,通“纵”。
(19)施(yì):蔓延,延续。
(20)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侧或则,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范雎(jū),一作“范且”,亦称范叔,魏人,入秦后改名张禄,受到秦昭王信任,为秦相,对内力主废除外戚专权,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封于应(今河南宝丰县西南),亦称应侯,死于公元前255年。
(21)穰(ráng)侯: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秦武王去世,拥立秦昭王,任将军,多次为相,受封于穰(今河南邓县),故称穰侯,后又加封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因秦昭王听用范雎之言,被免去相职,终老于陶。
(22)华阳:即华阳君芈戎,楚昭王母宣太后之同父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先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故称华阳君,后封于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故又称新城君。公元前266年,与魏冉同被免职遣归封地。
(23)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24)向使:假使,倘若。
(25)内:同“纳”,接纳。
(26)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宝玉。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致,求得,收罗。昆山,即昆仑山。
(27)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得的美玉。
(28)明月:宝珠名。
(29)太阿(ē):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30)纤离:骏马名。
(31)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
(32)鼍(tuó):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蒙鼓。
(33)说:通“悦”,喜悦,喜爱。
(34)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35)郑: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806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春秋时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有今河南中部之地,公元的375年被韩国所灭。卫,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弟康叔,初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县),有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之地。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所灭。郑、卫之女,此时郑、卫已亡,当指郑、卫故地的女子。后宫,嫔妃所居的宫室,也可用作嫔妃的代称。
(36)駃騠(jué tí):骏马名。外厩(jiù),宫外的马圈。
(37)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此指长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产金、锡著名。
(38)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产丹青矿石出名。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青,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采,彩色,彩绘。
(39)充下陈:此泛指将财物、美女充买府库后宫。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
(40)宛珠之簪:缀绕珍珠的发簪。宛,缠绕,或以“宛”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阳市)地出产的珍珠所作装饰的发簪。
(41)傅:附着,镶嵌。玑,不圆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ěr),耳饰。
(42)阿:细缯,一种轻细的丝织物。或以“阿”为地名,指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县)。
(43)缟(gǎo):未经染色的绢。
(44)随俗雅化:随合时俗而雅致不凡。
(45)佳冶窈窕:妖冶美好的佳丽。佳,美好,美丽。冶,妖冶,艳丽。窈窕(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
(46)赵:国名,始封君赵烈侯,系晋国大夫赵衰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魏文侯、韩景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古人多以燕、赵为出美女之地。
(47)瓮(wèng):陶制的容器,古人用来打水。缶(fǒu),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将瓮、缶作为打击乐器。搏髀(bì),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乐唱歌的节奏。搏,击打,拍打。髀,大腿。
(48)郑:指郑国故地的音乐。卫,指卫国故地的音乐。桑间,桑间为卫国濮水边上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南,有男女聚会唱歌的风俗。此指桑间的音乐,即本书《乐书》的“桑间濮上之音”。昭,歌颂虞舜的舞乐。”虞,按《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引南化本、枫山本、三条本等作“护”,当为歌颂商汤的舞乐。武,歌颂周武王的舞乐。象,歌颂周文王的舞乐。
(49)太山:即泰山。让,辞让,拒绝。
(50)择:舍弃,抛弃。细流,小水。
(51)却:推却,拒绝。
(52)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53)黔首:泛指百姓。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资,资助,供给。
(54)业:从业,从事,侍奉。
(55)赍盗粮: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赍(jī):送,送给。
(56)损民以益雠: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力。益:增益,增多。雠,通“仇”,仇敌。
(57)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给汤烹饪,却勉励汤行王道,结果汤统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称霸诸侯。他们的做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愿,然后引导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上去。邹衍的话虽然不合常理常
关于“尊贤敬老——百里奚、蹇叔归秦为相”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