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文章正文

万国觉醒威廉一世装备搭配推荐

百科 2025年09月30日 04:14 7 涵蕾

网上有关“万国觉醒威廉一世装备搭配推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万国觉醒威廉一世装备搭配推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万国觉醒中威廉一世对于装备搭配要求还是比较高的,那么到底要怎么搭配比较好呢?希望下面这篇万国觉醒威廉一世装备搭配推荐能帮到大家。

万国觉醒威廉一世装备搭配推荐

1、传说级别的装备还是比较中的,但是搭配难度比较大,所以还是量力而行。

基本进阶土豪武器先锋长戟(5%骑防、4%骑血)圣者之心(13%骑防)**神圣耀世(30%骑攻)头盔远征战盔(6%骑防)深渊凝视(8%骑攻)**可汗之怒(17%骑防)衣服米兰盔甲(4%骑防)索隆的护佑(8%骑防)暗影军团_仇(12%骑攻)手套狂风护腕(2.5%骑血、3%移速)伊西斯隐忍(3%骑攻、3%骑血)纳瓦安掌控(8%骑血)裤子先锋胫甲(4%骑攻、1%骑血)角斗士(8%骑血)黎明灰烬(12%骑血)鞋子狂风长靴(2.5%骑血、3%移速)彩云追月(5.5%骑攻)千山踏碎(8%骑攻)套装效果(2%部队攻击力、2%骑攻)--合计骑4%(+4%)攻/15%防/10%血骑16.5%攻/21%防/11%血骑50%攻/17%防/20%血专属合计骑5%(+4%)攻/19.5%防/13%血骑21.5%攻/27%防/14%血骑65%攻/22%防/26%血

哥特式铠甲: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骑兵铠甲

在14世纪以前,西欧铁甲与其他地区一样,以锁子甲为主,鳞甲、札甲为辅。传统意义上的板甲雏形为14世纪初出现于西欧的铁胸半身板。同一世纪末,米兰的铠甲工匠们率先尝试用钢板制造出整体的铁手套、护臂、护腿和大型的护心镜;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作为单纯的铠甲来穿着,而是作为锁链甲和鳞甲、札甲的加强部件,靠皮带固定在铠甲的四肢上的。真正意义上的板甲出现于15世纪初,锻造大型弧型金属的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后世整体式铠甲的基础。尤其是在1400年左右,在材料学上出现了重大突破,就是发明了高炉:燃烧温度的上升使铸造铁的出现成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块炼铁),钢铁生产量大增。另一方面,水力锻机的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指引下的冶金技术发展等等,奠定了这个时代中铠甲工艺飞跃的基础,使15世纪成为板甲成型并获得大发展之时代。人们很快发现:板甲的防护力和同等重量下带给士兵的灵活性为其他铁甲所不及,而且还提供了冷热加工的更加便利的条件。无论是锁子甲还是鳞甲、札甲,由于其构成要件(小铁圈、甲片等)太小,加工极其繁琐,不仅耗费人力,而且也难以加工强化。人们认为:14世纪中叶英法百年战争形势的逆转,与板甲的发明不无关系。板甲与英国长弓的对抗,被认为是“盾”超越“矛”的典型范例。同时也是板甲成熟的标志。16世纪至17世纪初,板甲进入全盛时期。也因此而开创了历史上一个新的时期,专家们为了穿甲而日夜殚精竭虑,开发出大批古怪的新式武器。

然而16世纪中,大型火绳枪的出现,使板甲抵抗力第一次出现不足。在子弹面前,做工良好的板甲确实可以有效抵滞正面的穿透,但巨大的冲击力常会导致护板向内凹陷而出现损伤,子弹与板甲撞击时发生的振动同样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伤害,这使沉重的板甲在实战中愈发力不从心。17世纪初,号称滑膛枪的新火绳枪及燧发枪普及到士兵手中,轻便而巨大的威力为当时绝大多数板甲所无力抗拒。此后板甲渐入衰落期。除装备数量日趋减少,全身甲逐渐为四分之三甲乃至胸甲取代外,质量也下滑了。钢铁工业不足以将优质钢铁推广的弱点到19世纪中方以近代高炉为基础之工业为基础克服。然而击发后膛枪之威力又再次凌驾防护装备之上。故而除个别案例外,板甲之最后遗存仅在一次大战中以胸甲形式出现。

其他地区未能发展出全套板甲,然而大型护板及“鸡胸”构型提供的防护力已为世人所尽知。土耳其除进口及缴获之西欧盔甲外,16世纪后自产碟甲,以锁甲连接钢铁板以为补充。伊朗萨法维王朝时期有铁护胸板,此装备亦见于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近期的《阿克巴大帝》中即有此类道具。日本于战国后期,发展出南蛮胴具足,为仿自舶来品的产品。

前研究板甲发展过程和防御能力的最完善的专著为:《骑士与风炉: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甲胄的冶金学历史》,布里尔学社(Brill Academy)出版,阿兰·威廉姆斯著。

哥特式铠甲的介绍

哥特式铠甲,十五世纪最著名的铠甲之一。

遮盖全身的哥特式铠甲重量也只有25公斤,关节部位和肩甲里面不再使用钢片,使得四肢的活动空间更大。躯干部与其他部件相连的关节部分,用鹿皮或者亚麻布作为内衬,并使用锁子甲来进行防护。出于保险的目的,往往还会使用护腋甲来保护腋部。出于减轻重量的考虑,多数的哥特式铠甲的大腿甲只有前半片,大腿内侧则缺少防护。

哥特式铠甲的历史

由于14世纪时的铠甲就已经在强度上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所以此后对铠甲的纯材料性能的改善是缓慢的。

虽然材料上的进步并不大,但是结构上和造型上的进步非常明显,所谓的哥特式和米兰式铠甲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因为前者是从米兰开始流行的,而后者受哥特艺术风格影响很大,所以把这两种铠甲风格称为米兰式和哥特式。

在所有的铠甲中,大致来分的话就是最流行的这两种了,别的风格不是没有,但基本都是仿造这两种的;米兰式的特点是线条圆润、贴身,优美,造型漂亮;而哥特式则简洁、充满机能美,多棱角,运动性好。

从这时开始,铠甲所出现的大量的棱角状设计,可以极大地改变箭石和弹丸的弹道,避免直接的撞击,也可以偏转分散近战的力度。就象坦克装甲的倾斜角度一样,即使在厚度材料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加防御能力。

到15世纪中期为止,欧洲铠甲的制造中心在米兰(Milan),意大利式样的盔甲做工过硬、造型美观。但中世纪的领主往往去德国南部的市镇购买装备,因为那里集中了更多的商人掮客。这些城镇分布在奥格斯堡(Augurg)、慕劳(Mühlau)和伦德夏特(Landshut)等地。

德国本地产的盔甲就被称为哥特式铠甲,与米兰式样外形不同,但有着同等的质量。德国哥特式铠甲用钢片层叠嵌套,以此增强防护性能。就像哥特式建筑那种复杂的转角和摺边,想必名字也由此得来。哥特式铠甲设计时显然充分参考了人体解剖学的依据,穿着更加合体。

哥特式铠甲的特点

与以往的全身板甲中所用的整体式胸甲不同,哥特式铠甲的胸甲部分一般是由三块拼接而成的,中间一块较为细窄,起到连接的作用。这种结构让胸甲也有了一定的可动性,使得穿戴者的动作更加灵活。

不过也有很多哥特式铠甲采用两片式的结构,取消了中间的连接甲片。与曾经广泛流行的米兰式铠甲相比重量较轻,活动也比较自由。这样整件盔甲的重量就由全身承担,并且穿着也舒适。

哥特式甲胄的另一个特点在于颈甲(bevor)的使用。夏雷尔式头盔原本作为轻骑兵和步兵的使用的头盔,是无法防护嘴部以下的部位的。因此哥特式铠甲都采用了带有护颚的大型护颈,达到完整保护面部的效果。哥特式铠甲在设计时充分的考虑到了人体的结构,这使得其穿着较为舒适。

与曾经广泛流行的米兰式铠甲相比重量较轻,活动也比较自由。作为全身甲典型代表的哥特式铠甲的重量普遍在25公斤上下,躯干部与其他部件相连的关节部分,用鹿皮或者亚麻布作为内衬,并使用锁子甲来进行防护。

出于保险的目的,往往还会使用护腋甲来保护腋部。出于减轻重量的考虑,多数的哥特式铠甲的大腿甲只有前半片,大腿内侧则缺少防护。

德国人所制作的哥特式铠甲的另一特征是在铠甲的表面都敲有棱条来加强防护效果和减重,而这一做法在后来的马克西米利安式铠甲上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也是在15世纪的时候,骑士们往往放弃使用刀剑而转而偏爱钝器的原因。在这一时代还开始流行带有矛尖的钉锤,德国人赋予其“晨星”,“慈悲”这些颇有诗意的名字。为了杀死穿戴此类厚重铠甲的敌人,骑士们还采用了细剑直接攻击脖子,眼睛等铠甲防护不到的部位的方法。

在奥德堡等地的德国铠甲制作大师们的精心制作之下,产生出了一批极为精美奢华的铠甲。这些铠甲不仅外形优美,各个关节部分更是制作的精密合体,德国人的精细可见一斑。

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关节处用锁子甲提供防护,虽然中箭的概率不大,但近战时,战马的冲刺速度加上一柄锐利的长矛,很容易刺穿这些薄弱部位。并且,哥特式铠甲的头盔与躯干部是分开的,虽然转动更灵活,但在钝器猛力打击下,骑士很容易丧失战斗力(尽管还不足以敲破头盔)。因为冲击力不再由肩膀承受,而由脑袋扛了下来。16世纪的铠甲改进了这些缺点,但重量也急剧增加。

马铠在15世纪30年代开始在德国仿制,1480年的产品总重31公斤(不计马鞍)。

关于“万国觉醒威廉一世装备搭配推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发表评论

聚鼎号京ICP备160226888号-1 备案号:川ICP备160226888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